I enjoy Janet works, where she would use sound to create the space and participate in their visual and tactile perception, in order to appreciate their creative ideas exist and cognitiv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calling and imagining the space, the object, and the relationship, the audience as a viewer and the listener would come back and forth between dreams and wounds, fear and curiosity, and what is not Match with what they hear, or it is difficult to relate to a specific voice associated with the association.
http://www.cardiffmiller.com/
2011德国凯绥.珂勒惠支奖(Käthe Kollwitz Prize)授予了加拿大艺术家珍妮特·卡迪夫(Janet Cardiff)和乔治·布雷斯·米勒(George Bures Miller),随后他们将在柏林美术学院(Akademie der Künste)共同展出四件作品。两位艺术家在巴黎广场(Pariser Platz)的展览也将着重于声学感知和幻觉空间的构建与解构。
观众只有走进珍妮特·卡迪夫和乔治·布雷斯·米勒共同打造的空间并参与他们的视觉和触觉感知,才能体会到他们创作理念的存在与认知。另外一层的意义则通过回忆和想象空间,对象和关系的过程得以揭示,使作为观者和倾听者的观众在梦想和创伤,恐惧和好奇之间来来回回,人们所看到的并不能与他们所听到的相匹配,或者很难与相关联想的特定声音相联系。与其相对应的作品“杀戮机器”(2007)也将首次在柏林展出,面对着房间中机器的折磨,观众将体验到对虚拟受害者的逐渐不可忍受地虐待,这种效果完全通过光和复杂的声音组合实现,不断变化的光线和空着的“行刑椅”表达了内心的痛苦,闪光球灯所呈现的状态是微不足道的,而这种感受和叙事则作用于我们的内心。
评审团的颁奖致辞中这样评价珍妮特·卡迪夫和乔治·布雷斯·米勒的艺术成就,“声音自约翰·凯奇以及无线电话、声音艺术和声音雕塑的发展之后就从属于未来主义艺术领域的范畴。珍妮特·卡迪夫和乔治·布雷斯·米勒在过去二十年中通过丰富而独立的作品有效地扩大了该范围。人类对于视觉世界有着丰富的认知经验,并且知道眼睛容易被欺骗和‘仅仅’关注我们眼前的世界。与之相对,耳朵可以感受感知360度的空间。珍妮特·卡迪夫和乔治·布雷斯·米勒展示了来自我们背后看不见区域的声音可能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采用了让观众鉴赏的方式使其参与到他们所制作的复杂活动之中。”
德国凯绥.珂勒惠支奖创立于1960年,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学院的捐赠奖, 每年由位于柏林的艺术学院组织评审并授予一位艺术家,奖项名称来自德国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 (Käthe Kollwitz,1867—1945)。她一生经历了德国政局激烈动荡和两次世界大战带给欧洲的创伤,因此同二十世纪初的许多艺术家一样,凯绥.珂勒惠支的艺术中满怀着对平等的渴望和对暴政的反抗。她终其一生不停地画身边贫苦的工人、饱受欺凌的农民、迫近的死亡、无所畏惧的反抗,还有那些饥饿的儿童、饱经磨难的母亲、以及承载着个人心路历程的自画像。正是因为如此,她被看作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和一位具有崇高责任感的画家。自1992年以来,德国凯绥.珂勒惠支奖的奖金设置为12,000欧元,2010年的获奖者为莫娜·哈透姆。